24节气:惊蛰

发布时间:2024-12-20 05:17:04   来源:潇湘历史百科    语言:【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字号:

  【惊蛰】: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斗柄指向法,斗指丁为惊蛰;定气法,太阳到达黄经345°时为惊蛰。于公历3月05-06日交节。“惊蛰”标志着仲春卯月的开始......


  【惊蛰】: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斗柄指向法,斗指丁为惊蛰;定气法,太阳到达黄经345°时为惊蛰。于公历3月05-06日交节。“惊蛰”标志着仲春卯月的开始。惊蛰的意思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作为全年气温回升最快的节气,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已升至0℃以上。南方沿江江南地区为8℃以上,而西南和华南已达10至15℃以上,早已是一派融融春光了,日照时数也有了明显的增加。

24节气:惊蛰

  惊蛰就是春天的第一声惊雷,所谓“春雷惊百虫”,惊蛰时节,春雷始响,蛰伏于地下冬眠的蛰虫被雷惊醒,纷纷破土而出。一年十二个月,每月对应一卦,卯月(包括惊蛰和春分两个节气)对应的是雷天大壮一卦。大壮卦的卦象就是天上开始打雷了,雷在天上响,非常形象。“卯”是指万物从地下冒出的意思,也就是草木都从地下面冒出为卯,卯也就代表着生命力,代表着生机,所以二月也是能量迸发的月份,一年春耕由此开始了。“惊蛰始雷”的说法仅与沿长江流域以南的气候规律相吻合。

  惊蛰节气


中文名惊蛰英文名Awakening of Insects 
惊蛰的谚语惊蛰一犁土,春分地气代表寓意天气回暖,生机盎然
气候特点春雷乍动、雨水增多所属季节春季
节令古俗祭白虎、打小人等太阳位置太阳到达黄经345°
农事活动开始春耕风俗食物“炒虫”、生梨 
节令三候桃始华;黄鹂鸣;鹰化为鸠节令养生应顺肝之性,助益脾气
前一节气雨水后一节气春分


  惊蛰是什么意思

  惊蛰惊蛰,是24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于每年公历3月5日或6日交节。惊蛰的意思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蛰是藏的意思。实际上,昆虫是听不到雷声的,大地回春,天气变暖才是使它们结束冬眠,“惊而出走”的原因。惊蛰时节,各种蛰虫有感因此开始活动,春雷乍动、雨水增多、气温回升,万物生机盎然,是万物生长的好时光,该种的农作物都可以开始种了。惊蛰后气温回升较快,长江中下游以南大部地区已渐有春雷;而华北西北部除了个别年份以外,一般要到清明才有雷声。作为全年气温回升最快的节气,除东北地区、西北地区仍是银妆素裹的冬日景象外,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已升至0℃以上,华北地区日平均气温为3至6℃,沿江江南地区为8℃以上,而西南地区和华南地区已达10至15℃以上,早已是一派融融春光了,日照时数也有了明显的增加。

  据现代气象科学表明,“惊蛰”前后,之所以偶有雷声,是大地湿度渐高而促使近地面热气上升或北上的湿热空气势力较强与活动频繁所致。从我国各地自然物候进程看,由于南北跨度大,春雷始鸣的时间迟早不一。就多年平均而言,云南南部在1月底前后即可闻雷,而北京的初雷日却在4月下旬。“惊蛰始雷”的说法仅与沿长江流域以南的气候规律相吻合。

  惊蛰古诗

  惊蛰,二月节。西汉戴德《大戴礼记·夏小正》曰:正月启蛰,言发蛰也。

  惊蛰平静书斋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元代吴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桃始华【《吕氏春秋》作桃李华】。桃,果名,花色红,是月始开。

  仓庚鸣,庚亦作鹒,黄鹂也。诗所谓‘有鸣仓庚’是也。《章龟经》曰:仓,清也;庚,新也;感春阳清新之气而初出,故名。其名最多,《诗》曰黄,齐人谓之搏黍,又谓之黄袍,僧家谓之金衣公子,其色鵹黑而黄,又名鵹黄。谚曰黄栗留、黄莺莺儿,皆一种也。

  鹰化为鸠。鹰,鸷鸟也,鹞鹯之属。鸠,即今之布谷,《章龟经》曰:仲春之时,林木茂盛,口啄尚柔,不能捕鸟,瞪目忍饥如痴而化,故名曰鸤鸠。《王制》曰鸠化为鹰,秋时也。此言鹰化为鸠,春时也。以生育肃杀气盛,故鸷鸟感之而变耳。孔氏曰:化者,反归旧形之谓。故鹰化为鸠,鸠复化为鹰,如田鼠化为鴽,则鴽又化为田鼠。若腐草为萤,鴙为蜃,爵为蛤,皆不言化,是不再复本形者也。

  夫理有常有变,然有变而常者,有变而变者。其在于物,雀变为蛤,鹰变为鸠,此应气之变,变之常也。

  物候桃始华:桃,果名,花色红,是月始开。

  仓庚鸣:庚,亦作鹒,黄鹂也。《诗》所谓“有鸣仓庚”是也。

  《章龟经》曰:“仓,清也;庚,新也。感春阳清新之气而初出,故名。”其名最多;

  《诗》曰“黄鸟”,齐人谓之“搏黍”,又谓之“黄袍”,僧家谓之“金衣公子”,其色鵹黑而黄,又名鵹黄,谚曰:“黄栗留黄莺”,莺儿皆一种也。

  鹰化为鸠:鹰,蛰鸟也,鹞鹯之属;鸠,即今之布谷。

  《章龟经》曰:“仲春之时,林木茂盛,又喙尚柔,不能捕鸟,瞪目忍饥,如痴而化,故名曰鸤鸠。”

  《王制》曰:“鸠化为鹰,秋时也。”此言鹰化为鸠,春时也。以生育肃杀气盛,故鸷鸟感之而变耳。

  孔氏曰:“化者,反归旧形之谓。”故鹰化为鸠,鸠复化为鹰,如田鼠化为鴽,则鴽又化为田鼠;

  若“腐草为萤”,“雉为蜃”,“爵为蛤”,皆不言化,是不再复本形者也。

  惊蛰的节气别称:

  据说该节气在历史上也曾被称为“启蛰”。《大戴礼记·夏小正》曰:“正月启蛰”。在现今的汉字文化圈中,日本仍然使用“启蛰”这个名称。

  据说汉朝第六代皇帝汉景帝的讳为“启”,为了避讳而将“启”改为了意思相近的“惊”字。进入唐代以后,“启”字的避讳已无必要,“启蛰”的名称又重新被使用。但由于也有不用惯的原因,大衍历再次使用了“惊蛰”一词,并沿用至今。日本与中国一样,在历代的具注历中使用“惊蛰”。此后,日本也采用了大衍历与宣明历。“启蛰”的名称在日本的使用始于贞享改历的时候。

  惊蛰节气的特点和风俗

  惊蛰农谚:“到了惊蛰节,锄头不停歇。”到了惊蛰,中国大部地区进入春耕大忙季节。真是:季节不等人,一刻值千金。大部分地区惊蛰节气平均气温一般为12℃至14℃,较雨水节气升高3℃以上,是全年气温回升最快的节气。日照时数也有比较明显的增加。但是因为冷暖空气交替,天气不稳定,气温波动甚大。华南东南部长江河谷地区,多数年份惊蛰期间气温稳定在12℃以上,有利于水稻和玉米播种,其余地区则常有连续3天以上日平均气温在12℃以下的低温天气出现,不可盲目早播。

  惊蛰虽然气温升高迅速,但是雨量增多却有限。华南中部和西北部惊蛰期间降雨总量仅10毫米左右,继常年冬干之后,春旱常常开始露头。这时小麦孕穗、油菜开花都处于需水较多的时期,对水分要求敏感,春旱往往成为影响小春产量的重要因素。植树造林也应该考虑这个气候特点,栽后要勤于浇灌,努力提高树苗成活率。

  “春雷响,万物长”,惊蛰时节正是大好的“九九”艳阳天,气温回升,雨水增多,农家无闲。惊蛰雷鸣最引人注意。如“未过惊蛰先打雷,四十九天云不开”。惊蛰节气正处乍寒乍暖之际,根据冷暖预测后期天气的谚语有:“冷惊蛰,暖春分”等。惊蛰节的风也有用来作预测后期天气的依据。如“惊蛰刮北风,从头另过冬”、"惊蛰吹南风,秧苗迟下种"。“春雷惊百虫”,温暖的气候条件却利于多种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田间杂草也相继萌发,应及时搞好病虫害防治和中耕除草。

  惊蛰的含义

  惊蛰农耕生产与大自然的节律息息相关,惊蛰节气在农耕上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我国劳动人民自古很重视惊蛰节气,把它视为春耕开始的日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方位是和干支时间以及八卦联系在一起的。当斗柄指向正东方,卦在震位,是为仲春之月,万物之所出达也,万物出则天地变化可现矣。在二十四节气中,惊蛰反映的是自然生物受气候变化影响而出现生长发育的现象。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仅代表文章作者的观点,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与本站无关,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图片来源基于CC0协议的免版税图库,如有疑议请告诉我们,投诉邮箱:1613598000@qq.com

  • 1
  • 2
上一篇:24节气:雨水
下一篇:24节气:春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