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仙配》又名《七仙女下凡》、《董永卖身》,是黄梅戏早期积累的“三十六大本”之一、黄梅戏的保留剧目之一,是首部以电影方式出现的黄梅戏,讲述七仙女不顾天规,私自下......
《天仙配》又名《七仙女下凡》、《董永卖身》,是黄梅戏早期积累的“三十六大本”之一、黄梅戏的保留剧目之一,是首部以电影方式出现的黄梅戏,讲述七仙女不顾天规,私自下凡与董永结为伉俪,憧憬美好生活,最终被玉帝生生拆散了的爱情故事。该剧获得第一届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剧本一等奖、优秀演出奖、导演奖、音乐奖,被评为建国50周年经典剧目,获得第二届全国优秀保留剧目大奖。
《天仙配》敷演董永行孝遇仙事。原本写秀才董永卖身傅家为奴,以所得银钱葬父,孝行感天。恰七仙女有思凡之意,玉帝乃命七仙女下凡,与董永配合百日夫妻。董永于上工之日,在槐荫树下与七仙女结为夫妻。后七仙女一夜织成十匹锦绢,傅员外将三年长工改为百日;又收董永、七仙女为义子、义女。百日期满,夫妻二人辞工回家,途中七仙女告知董永实情,并赠罗裙、白扇宝,约定来年二月十五日送子相会后,在槐荫树下重返天庭。董永进宝得官,归途又逢七仙女送子下凡,董永后与傅员外之女结为夫妇。
1952年,班友书等改编了《路遇》一折,将董永由秀才改为农民,将七仙女由“奉旨成婚”改为“思凡下嫁”,丰富了喜剧性细节。1953年,陆洪非改编了全本,形成了《卖身》、《鹊桥》、《路遇》、《上工》、《织绢》、《满工》、《分别》七场戏。后来在演出实践中不断磨合定型的始于《鹊桥》,终于《分别》的六场次结构本。
改编后的《天仙配》讲述玉皇大帝之七女,不恋天宫繁华,同情为葬父而卖身为奴的人间青年董永,遂私自下凡与其结为夫妻。七仙女一夜织得锦绢十匹,使董永三年长工变为百日。百日期满,夫妻双双回家,憧憬美好生活。不料,玉帝却令七仙女重返天庭,拆散了天上人间好姻缘。
《天仙配》中的人物有七仙女、董永、傅员外、傅公子、大姐、二姐、三姐、四姐、五姐、六姐、天将、土地。
七仙女(旦)玉皇大帝之七女,同情卖身葬父的董永,私自下凡与其结为夫妻
董永(生)因家中贫困,无钱安葬父亲,卖身于卖身傅家为奴,以所得银钱葬父
傅员外董永卖身于傅家的主人,刁难七女七仙女一夜织得锦绢十匹
傅公子傅员外之子
大姐、二姐、三姐、四姐、五姐、六姐七仙女的六位姐姐
天将捉拿七仙女回天庭
土地公公主持七仙女和董永成婚
《天仙配》是黄梅戏早期积累的“三十六大本”之一,是根据东汉董永遇仙故事编成的,最先编人话本的是宋元时期《董永遇仙传》;最早编成杂剧的是元代,仅留下《路遇》一套《商调集贤宾》载于明郭勋所编《雍熙乐府》。
到了明代,在南方民间就出现过不只一个董永戏文的演出本。据传与安徽省青阳腔关系最为密切的是顾觉宇的《织锦记》(又名《织绢记》《槐阴记》),该剧全本早已失传,只有《槐阴分别》作为戏胆分别载于明代有关青阳腔诸刻本。
《路遇》的老本在《群音类选》中十分简单,比元人杂剧还要简单,曲白陈腔滥调,而且只是一生一旦(两小)戏。到了青阳腔,经老艺人长期实践,地方化、通俗化的结果,呈现出质的变化。最突出的则是增加了大量的科白,约占全剧的五分之三;又增加了老末金星,成了地道的“三小”戏,充满了民间通俗、淳朴、风趣的喜剧色彩。黄梅戏的《路遇》,乃是全部承继自青阳腔。
1951年11月,班友书完成了《天仙配》改编初稿:整理取消董秀才,还他劳动人民身分;对原本砍去前面父病、借银、卖身和后面的傅府招亲、中进宝状元、送子,也挖去中间的调戏、结伴、傅员外的善人形象等情节;初步确立了全剧框架,即辞窑、鹊桥、路遇、上工、织绢、满工、分别等七场;对原有曲白的原则是不必大动,只适当地剔糟取精,芟繁去芜,尽量保存其原有民间戏曲语言风格,少数地方略加压缩。后又经班友书、刘芳松、郑立松、王圣伟等加工。
1952年底,由王少舫、潘璟琍副主演的《路遇》在上海演出成功。
1953年5月,陆洪非根据胡玉庭口述本、安庆坤记书局刻本改编全剧,删去傅员外认董永为义子,董永与傅家小姐成婚等情节,“突出了古代劳动人民反封建剥削的强烈愿望”;同时又删削了董父等十多个无关紧要的人物,将全剧压缩成《卖身》、《鹊桥》、《织绢》、《满工》、《分别》七场,唱词大多新写。其中在《鹊桥》这场戏的表演形式上,乔志良运用京昆中的传统舞蹈,对原演出形式加以彻底改造,使之成为一出小型舞剧,这在黄梅戏传统表演中是没有的。9月,该改编本由安徽省黄梅戏剧团排练,在安庆首演。
成就经典
1954年9月25日到11月2日,《天仙配》参加了在上海举行的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获得剧本一等奖、优秀演出奖、导演奖、音乐奖。华东观摩演出大会的戏曲选集,便选印了《天仙配》,作者也就正式署名为“陆洪非执笔”。
1955年,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根据《天仙配》的舞台演出本,由桑弧重新整理拍摄影片,石挥导演,严凤英、王少舫主演,获得文化部颁发的1949年至1955年优秀影片奖。1956年2月影片开始发行,受到了中国国内外广大观众的欢迎,《天仙配》也因此成为黄梅戏的保留剧目之一。
1956年以后,安徽省黄梅戏剧团又参照电影文学本,对舞台演出本做了几次修改,基本稳定于起自《鹊桥》、终于《分别》的六场格局。潘汉明、王文治、方绍墀、时白林等先后参与了全剧的音乐设计工作。
主要获得奖项
▪2012第二届全国优秀保留剧目大奖(获奖)
▪1999建国50周年经典剧目(获奖)
▪1954第一届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剧本一等奖、优秀演出奖、导演奖、音乐奖(获奖)
影改后的《天仙配》在唱腔上的创新,体现在运用民间唱腔来表达丰富的情感和复杂的情绪。这些民间唱腔包括“平词”、“彩腔”、“仙腔”、“八板”、“哭腔”等。如在《分别》一场,运用了“仙腔”、“八板”、“哭腔”、“散板”等唱腔。在舞台演绎上,董永昏倒在地,运用的是“彩腔”,与原来的唱腔相比,更适合抒发难舍、悲戚和愤恨的心情,更有利于将复杂情绪表现出来,人物心理变化、音乐节奏的一致性达到了共鸣的效果。在接下来的“你我夫妻多和好,我怎忍心将你丢抛”的唱词中,运用了“彩腔”和“哭腔”将复杂激动的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的同时,又以平稳、缠绵的节奏整合上述的音律表达七仙女和董永的夫妻恩爱,将爱情主题进一步深化。
在表达情感上,董永夫妻恩爱的表现不是一般夫妻的黯然销魂,而是恩爱夫妻别离,显得格外让人悲伤哀痛。七仙女若不上天,就会连累董永性命。别离的悲伤,来自天庭的压力、自己的苦衷和对天庭的反抗、对爱人的无限牵挂深深融合在一起,构成情感的快速变化,这里运用“八板”的唱腔,用更快速度的音律表达时间紧急、心情紧张,将撕罗裙咬破手指写血书的情感凝聚到顶点,成功地表现出人物心理和情感方面的变化。
剧中运用民间曲调表达民间最为熟悉、动人的恩爱情感,使情感增添浪漫温馨的色调,加上在舞台布景方面古典艺术的意境创造得天衣无缝,在表演和演员动作上做到人物与情境、舞台布景与表演的协调,以最为简约的艺术符号表现出丰富的情感和多姿多彩的民间生活图景,增强了影片的感染力。
在《路遇》中,七仙女向董永倾吐爱情,显得生活气息浓郁:“大哥休要泪淋淋,我有一言奉劝君:你好比杨柳遭霜打,小女子我也有伤心事,你我都是苦根生……又谁知亲朋故旧无踪影,天涯沦落叹飘零。”这段唱词采用了“平词”和“彩腔”,平词里面有“起板”、“上下句”、“落板”。“大哥休要泪淋淋”是“起板”,平缓而富于变化,深情而质朴,曲调纡徐旋;后面跟着是“落板”:“你我都是苦根生”,表现七仙女对董永体贴入微,把平缓、纡徐的曲调推向极致;随之而来的是雅化的“彩腔”:“又谁知亲朋故旧无踪影,天涯沦落叹飘零。”这里对老调的雅化,使曲律与悲伤、欢快、慌张等复杂的情感结合在一起,构成多声部共鸣。
经典剧目《天仙配》改编前后在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上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董永的形象经改编变得单薄,主题思想由“孝悌”变为“情爱”,这既有成功的一面,也有不足的方面。改编后的《天仙配》之所以能为人喜好,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唱腔,其绵软、柔美、细腻、婉转,具有纯音乐的质素。
本文来源于网络,仅代表文章作者的观点,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与本站无关,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图片来源基于CC0协议的免版税图库,如有疑议请告诉我们,投诉邮箱:161359800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