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淮源简介 唐淮源(1886—1941),字佛川,1886年生于云南省江川县。祖世居偏僻山村麻栗园,农耕家贫。唐淮源未满周岁时,父亲弃养,其母抚孤,佣......
唐淮源简介
唐淮源(1886—1941),字佛川,1886年生于云南省江川县。祖世居偏僻山村麻栗园,农耕家贫。唐淮源未满周岁时,父亲弃养,其母抚孤,佣于乡绅侯氏。唐淮源稍长,倍伴侯氏子习读,勤恳好学,事母至孝。塾师喜其聪慧而怜其家贫,时予资助以激励学业。1909年考入云南陆军讲武堂,与朱德同为丙班同学,友情甚厚。在这所民主革命思潮很活跃的军事学堂里,他们评论时务,探索真理,接受了进步思想,同时加入了同盟会,是国民党军牺牲于抗日战场上的最高级将领之一。
1911年10月10日,武昌新军起义。云南革命党人积极响应,于10月30日(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发动昆明“重九起义”。唐淮源和陆军讲武堂的师生参加了武装起义,投入攻取总督府的战斗,激战10个小时,起义军于当日占领了昆明,云南宣告独立。“重九起义”后几天,讲武堂丙班提前毕业,唐淮源出任滇军排长,后入川援助四川起义军,任连长。
1915年,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果实,恢复帝制,激起了全国各界的反对。是年12月,蔡锷至云南组织护国军,举起讨袁义旗,唐淮源编入蔡锷率领的护国第一军二梯团三支队任营长。
1916年初,由昆明出发入川,转战泸州、纳溪地区。2至3月参加护国战争中著名的持续40多天的棉花坡战斗,唐淮源率领一营战士奋勇冲杀,曾在一天之内攻克雪山关,占领风水桥,迫使北洋军向永宁溃退。唐紧抓战机,乘胜猛打急追,北洋军败逃,收复了永宁。护国军援川作战,唐淮源屡立战功,升任第五团团长,兼宜宾县知事,旋任第十五旅旅长。在护国军节节胜利和全国各地一致讨袁的浩大声势下,6月6日,悖逆历史潮流的袁世凯在一片唾骂声中气绝病亡,护国战争随之结束。代之而起的是军阀混战,川军驱逐滇军,唐淮源随顾品珍率领的滇军返回昆明。
1921年初,顾品珍赶走唐继尧。翌年,唐又返滇复辟,顾品珍战死。如此各地大小军阀争权夺利,割据地盘,连年混战不休,国难民困无宁日。贫苦农家出身、淳实仁厚的唐淮源,目睹广大民众陷入更加深重的灾难之中,忧心忡忡,十分苦闷!
1922年6月,唐淮源赴广东追随孙中山护法,转战大江南北。孙中山逝世后,随方声涛援助福建北伐军。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在广州誓师,北伐战争正式开始。北伐军以第三军军长朱培德为前敌总指挥,唐淮源到朱培德麾下任三十五旅旅长,由两湖战场经萍乡进入江西战场。唐淮源身先士卒,率部拼死奋战,势如破竹,与北伐军各部击溃孙传芳、吴佩孚的军阀势力。11月8日,第三军进驻南昌。
1927年初,唐淮源任南昌军分校教育长。时值朱德从国外学习归来,朱德作为一个秘密共产党员,根据党的指示到达南昌,利用过去与滇军的老关系开展工作。这时,驻南昌与朱德在云南陆军讲武堂时的同学有:“朱培德(任第五路军总指挥、江西省主席)、金汉鼎(任第九军军长)、唐淮源等,老同学几年不见,见面后自然开怀畅谈。朱培德接纳了朱德办一个军官教育团的建议,即委派朱德任第五路军总参议兼第三军军官教育团团长,后又兼南昌市公安局局长,为后来的南昌起义准备了条件。
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叛变革命后,到处捕杀共产党员和革命人士。白色恐怖笼罩着南昌。朱培德附势于蒋介石,以“礼送”共产党人出境的名义,将朱德“礼送”出南昌。在金汉鼎和唐淮源的掩护下,朱德暂避于庐山、九江,不久,秘密去了武汉。
7月31日午夜,3颗红色信号弹在南昌市上空升起,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南昌起义爆发了,随着枪声、冲锋号声,起义部队潮水般地冲向敌人。事后,唐淮源得知这次事变的主要组织者之一,是自己的老同学朱德时,感到惊惑不解?唐淮源沉默寡言,向来持事慎重,此时,他既敬佩朱德的胆略和气魄,又担忧他往后的处境!
八一南昌起义后,朱培德调其主力第三军从吉安往南昌反攻,唐淮源调任第三军十二师副师长兼三十五旅旅长。朱德率领起义部队撤出南昌,通过唐淮源的防地顺利无阻,而军需匮乏,战士伤病,部队疲劳,非常困难,到了临川作短暂休整时,唐淮源给予粮食、药品、弹械等物资援助。
面对蒋介石“围剿”苏区的内战,唐淮源无法逃避。而眼看第五路军(滇军)所属的第三、九两个军六个师,在1928年末蒋介石的“陆军编遣”运动中,被改编为一个军二个师,仍称第三军;朱培德也失去了军政大权,到军委会做了幕僚。年逾不惑的唐淮源,察觉到处于杂牌军地位的滇军已被削弱,“围剿”苏区是蒋介石借刀杀人的又一手。因此,他开始注意保存实力,以爱兵安民,谨慎与红军周旋的姿态,始终被动地参加“围剿”苏区的内战。他尽量避开与红军的正面冲突和对主力决战,采取兜圈子、佯攻周旋,打消耗仗等办法,以掩耳目。
1932年,唐淮源任第三军十二师师长,后升任副军长,转战赣、皖、甘、宁。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利用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加紧对中国的侵略,铁蹄从东北踏进华北,侵华气焰甚嚣尘上。唐淮源义愤填膺,时常对部属讲道:要效法岳飞、郑成功、邓世昌等民族英雄,保我河山,爱我中华,共纾国难,以尽吾辈军人之天职。
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唐淮源奉命率第三军开赴华北战场,他一反内战时被动、迟疑的态度,立下保卫国土,抗战到底的决心,率部日夜兼程,急驰冀西抗日最前线。平津沦陷后,日本侵略者几十万军队,从北平疯狂地南进,扬言要在3个月内灭亡中国。唐淮源率第3军英勇抗击日军,参加高碑店、易水、保定会战,后奉第1战区长官部令,避日军锋芒,弃守保定,向冀西、晋东南山区转移,依托有利地形,钳制日军南犯。唐淮源遵照战区部署,率部沿滹沱河转进到冀晋两省交界的太行山区娘子关,这里高山连绵,沟壑纵横,有利据守。隆冬腊月,传来捷报,第二战区的八路军,在晋东北平型关歼灭日军精锐的板垣师团1000余人,缴获大批武器,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鼓舞了抗日将士和全国人民的抗战情绪。
1938年春,狡猾的日军刀锋不碰硬,见其晋北的攻势受挫,转而向晋东第一战区第五集团军防地,调集重兵,由石家庄沿正太路西进,直驱娘子关。第三军首当其冲,这支来自云贵高原的滇军将士,在军长唐淮源的果断指挥下,趁敌人立足未稳,以出其不意的袭击,给予日军以较大伤亡。日军受挫后,集中更多兵力,在飞机和炮火的掩护下,大举进攻,友军阵地被攻破,竞相撤退。日军迂回包抄,第三军腹背受敌,将陷入敌之包围圈。形势突变,唐淮源与集团军总司令曾万钟分析敌情后,决定立即突围,以滇军擅长山地战,拖住日军在高山、深壑、密林间周旋,且战且退,渐向晋南地区转移。
1938年夏,唐淮源率领第三军转进到晋南中条山区,建立抗日根据地。滔滔黄河自北沿晋陕边界奔来,至晋南陡转向东,中条山即横亘于黄河急湾的犄角之内,南望豫西洛河,西眺陕东潼关,是通往大西北的要隘,自古以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中条山地势险要而易攻难守,曾万钟将军曾言:这不是好守的地方,而是歼灭战最好的战场。尽管地形不利于守御阻击,但是唐淮源抗战到底誓与日寇决战的决心毫不动摇。他以“开阔地深挖沟壕覆盖伪装以陷敌车,山地广筑工事以御敌攻”的战术对策,与士兵同甘共苦,休戚相关,苦干了3个月,构筑了密如蛛网的沟壕和工事。
10月以后,日军接连进犯,唐淮源总是亲到前线最险恶的地方去督战,若是有电话报告他阵地守不住时,他的回答是你下来,让我带军部勤杂官兵来接你们的防,战斗到死,我也不会离开大家,就这样不知挽回了多少次危局。唐淮源爱兵如子,激励着第三军官兵誓死坚守阵地。连年来,日军发动过13次大的军事进攻,都被第三军协同友军打退,保卫了中条山和潼洛地区。
1940年春夏,中条山战区处于相持态势,时有胶着战斗。南京、武汉失守后,中华半壁山河遭日寇所蹂躏,唐淮源洞察日军凯觎侵占全中国的野心,随时准备与之决一死战,以拯救同胞,雪洗国耻!这一年,唐淮源母亲在家乡病故,噩耗传来,悲恸万分!他铭记童年孤苦,全赖母亲辛劳抚育成长,为纾国难,未曾报答母恩,内疚不己,思忖再三,他请准假回乡奔母丧。风驰月奔千里,回到阔别20多年的故乡。当路过童年读过书的茨通关村时,就下马等候拜见教师,见到老师年迈发白,生活清苦,当即赠送银元周济。唐淮源事母至孝,尊师至诚,在乡里传为佳话。唐母丧事办毕,急于返防,与友人言谈时,表示决心报效国家,与中条山共存亡。他在写给其子唐伯华的信中说:“……现在祖母丧事已毕……于16日飞蓉,改乘汽车回中条山防地。此后家庭之责任已了,国难之耻辱未了,各有职责,望汝等好自为之。
1941年,抗战进入最艰苦时期。日军首领后官淳一继任总参谋长之后,急于拔掉障碍其西进的中条山这根钉子。3月开始,秘密从调集五六万人马,志在必夺中条山。而作为战区中枢的长官部和集团军总部,并未发觉日军此次的军事意图。战役一开始就陷于被动。5月7日,日军从东、西、北三面分四路向中条山大举进犯。第三军扼守闻喜、夏县以东之结山与唐玉山至夏县东北花凸村一线。唐淮源军长坚毅果敢指挥全军将士,给敌人迎头痛击。日军集中强大火力,空中飞机轰炸、扫射,地面坦克、山炮猛击,整个中条山硝烟弥漫,爆炸声震天动地,疯狂猛烈攻击第三军和九十八军阵地,当日中国守军前沿阵地被敌攻破数处。固守战区中心曲恒的四十三军,在失去几个阵地之后,于次日过早撤退,阵线裂开缺口,日军乘虚而入,将中条山阵线分割为二,整个局势危急,战区司令长官下令突围。当其他友军已经突围撤退时,第三军在与长官部失去联系和伤亡过半的情况下,唐淮源处乱不惊,仍坚毅指挥全军以卫国守土的顽强精神,对日军进行运动阻击,与敌人反复冲杀,寸土必争,殊死抵抗。
5月10日,第三军运动阻敌,在温谷村附近与日军遭遇,为了争夺村北之高地,枪炮声激烈响起,三军官兵前仆后继,肉搏拼斗,一场惨烈撕杀,尸横遍野,血溅黄沙!一天的枪炮嚣叫,人马嘶杀声,随着夜幕的垂落寂静了。这种战地特有的寂静,往往给人带来种种纷繁情思。眼下这支惯战的滇军劲旅,万余云南健儿,越来越少了,生者断臂折腿,血污满面——有道是男儿有泪不轻弹,唐淮源视线模糊了——沉沉黑夜,四周日军的篝火舔着殷红的烈焰,如血如荼扩散着,蔓延着,向着整个中华大地扩散蔓延!唐淮源怒不可遏,满腔热血涌起!翌日凌晨,他召集部属毅然说道:“现在情况险恶,吾辈对职责及个人之出路,均应下最大决心,在事有可为时,须各竭尽心力,以图恢复原态势,否则应为国家民族保全人格,以存天地之正气。”他对三位师长说:“中国只有阵亡的军师长,没有被俘的军师长,千万不要由第三军开其端。”言罢令各师以团为单位化整为零,以分散敌势,分路突围。
唐淮源率十二师一部,向县山前进,遇阻,转向西又被困于东交口附近,几经力战冲杀,12日晨到达县山时,马蹄沟、水泉沟、大寺坪等处之敌复追踪而至,环攻甚急。此时,十二师师长寸性奇,三十四团团长张正书均负重伤,三十六团团长黄仙谷,副团长潘尔伯,二十一团团长张永安,一百团团长薛金吾相继阵亡。尸横累累,血流成渠,惨不忍睹!
唐淮源亲率官兵三次突围受挫,官兵伤亡惨重,弹尽粮绝,愤未竟保卫中条山之职志,临大节而不辱,即于大雨滂沱之中,遣去左右,饮弹自戕于县山之巅,壮烈殉国。唐淮源临终前在日记本上写有遗书一页:“余身受国恩,委以三军重任。当今战士伤亡殆尽,环境险绝,总军两部失去联系。余死后望余之总司令及参谋长收拾本军残局,继续抗战,余死瞑目矣!”
唐淮源终年55岁。生平清廉简朴,他在临终前3个月(2月10日)给其长子唐伯华之信写道:“……所悬念者物价日高,尔等生活究竟如何?明知困难,意欲随时接济,必致贪污,似又不值……”他至终未置有房产田亩等家业。留下的只是忧国忧民,铮铮风骨,浩然正气的精神财富。身后四子二女,天各一方,均是自食其力的普通劳动者。
1942年1月4日,《云南日报》以题为《哀痛悼忠魂》发表社论:“……我滇军健儿于此中条山守卫中,以寡敌众,以弱敌强,苦战四年之久,坚守此北方之天堑,使敌不得饮马黄河,实我滇军对抗战最大之贡献。回忆五年来之战史,如中条山之能坚守四年之久者有几?能以寡敌众,以械劣、粮缺、弹乏,险恶条件下屡挫敌锋者有几?高级将领能身先士卒,杀身成仁者又有几?……”
1942年2月2日,国民政府发出“追赠陆军上将第三军军长唐淮源褒扬令”。1942年6月6日,昆明举行唐淮源、寸性奇及阵亡将士追悼会。龙云主祭并致悼词。
国民政府为昭示唐淮源将军的英烈精神,1947年拨专款在江川县江城镇(原江川县老城)东门外建成“唐公祠”。祠内悬挂有国民党元老及国民政府不少军政要员题写、题赠的匾额、楹联。
1986年6月7日,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唐淮源同志于1941年5月12日在中条山抗击日军战斗中以身殉国壮烈牺牲。已批准为革命烈士。”同年12月18日,中共江川县委、江川县人民政府,在县城隆重举行唐淮源将军诞辰100周年纪念会。
1989年10月,江川县人民政府派人到山西省夏县清道村寻取唐淮源将军遗骸,火化后护送回江川。
1990年,江川县人民政府在江川县烈士陵园,建成唐淮源将军墓。4月5日,云南省参事室、山西省夏县、玉溪地区、江川县委与政府等有关单位领导、干部、工人、教师、学生及唐淮源将军之家属和生前好友数千人,参加了建墓落成、骨灰安葬仪式。
本文来源于网络,仅代表文章作者的观点,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与本站无关,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图片来源基于CC0协议的免版税图库,如有疑议请告诉我们,投诉邮箱:161359800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