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民权

发布时间:2024-12-30 08:55:43   来源:潇湘历史百科    语言:【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字号:

   戴民权简介   戴民权(1891年-1940年),名正,字端甫,是汝州近现代史上有着传奇经历和争议的人物。他出生于汝州市蟒川乡戴湾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早年......


   戴民权简介 

  戴民权(1891年-1940年),名正,字端甫,是汝州近现代史上有着传奇经历和争议的人物。他出生于汝州市蟒川乡戴湾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早年父母双亡后,他出外闯天下,官至中将。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是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的高级将领,国民党军队中的重要人物。

抗战英雄戴民权老照片

  戴民权生平

  戴民权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父亲早逝,他与母亲相依为命,以驮卖煤为生。1919年,他的母亲病逝,由于生活所迫,戴民权在1920年加入了樊天柱的匪帮。后来,他随“老洋人”(张庆)部被直系军阀吴佩孚收编,成为河南游击第二支队的排长。

  1923年,他参与了广东征剿陈炯明的战斗,营救孙中山出险。

  1926年,他回到家乡临汝,聚集了五六百人,后来与王运股匪合流,达到数千人,连陷多个县城。

  1927年,他被国民革命军第十二军任应岐部收编为第二混成旅旅长。

  1930年,戴民权率部投靠蒋介石,部队被改编为暂编第二十五师,后来又任改编自河南息县、汝南、固始、潢川等县的地方部队的第四十五师师长,隶属于第十集团军(总司令刘建绪)。

  1937年11月9日,戴民权被调升为第三十九军(军长刘和鼎)副军长,并兼任豫南游击队第五纵队司令。

  1940年5月,戴民权奉命在河南遂平境内截击日军。在这场战斗中,他率领的部队与日军发生了激烈的交战。在正阳地区袭击日军时,由于双方武器装备悬殊,戴民权的部队遭遇了失败。在战斗中,戴民权的坐骑被日军炮弹炸伤腿部,导致他从马上摔下并受重伤。随后,他被撤退至遂平一带,因伤势过重,不久后在军中去世,时年48岁。

  戴民权故居

  戴民权公馆属典型的北方三进三截四合院,房屋按南北中轴线设置,前后门通前后街。临街屋中间是高大的门楼,左右两间比门楼低一尺,独立成房。院内客厅、厢房十分宽大,廊柱下有镂空透雕,描金彩绘。地面全部用方砖铺成。戴宅宽大气派,重视装饰,对房脊要求严格,不仅脊高,而且脊纹图案考究,上有狮子、盘龙、和牡丹、荷花等。

  戴公馆主体建筑共有房舍50多间,炮楼一座。公馆西北角建有花园、车场。为方便戴的吉普车通行,公馆西侧留有一约3米宽的青石条过道。过道沟通南北街,汽车可直接开进院内。

  戴公馆迄今屹立于半扎街,半扎街东西约1.5公里,分南北两条街。南街为主街,临万泉河,呈西北至东南走向,为襄洛古道组成部分。南街两旁多为门面房,门板可以拆装,房屋建筑比较考究。代表性的建筑是戴民权的宅院戴公馆和南门附近的秀才樊传英家带门面的樊宅。

  戴民权兴办了半扎私立民权中心完全小学,并捐500亩地、一盘水磨,大旱之年在半扎发放万斤粮食救济乡民,

  戴民权捐资助学

  关帝庙内东西两侧的房子是戴民权出资兴建的私立民权中心完全小学校舍。1931年,戴已任国民党陆军第四十五师师长。据解放后半扎小学的第一任校长梁廷松回忆,戴回乡探亲时看到本村学校校址狭窄、房屋破烂、校具短缺时,识字不多的他深感文化知识的重要性,决心在家乡办一所像样的学校。于是,他慷慨捐资3000大洋委托王瑞亭修建校舍、添桌凳、购图书。

戴民权将军和他资助的民权小学

戴民权将军和他资助的民权小学

  因附近村庄农家求学弟子日益增多,学校无力容纳,戴夫人刘素玲又捐赠土地500亩以补学校开支。从此,半扎一带的农家子弟都有了读书的地方。国民政府为表彰戴捐资办校,遂将临汝县县立半扎中心完全小学改为临汝县私立民权中心完全小学。那时半扎小学管理严格,要求学生睡前洗脚、剪指甲。学校实行军事化管理,高薪聘请优秀教师任教,南开大学毕业的樊创凯曾被聘为该校校长。学校吸引了周围村庄甚至县城里的学生前来就读,戴的三子两女都在该校就读。学生着统一服装,出门文明有礼。解放后,关帝庙和民权小学合为一体,曾是蟒川乡第三中学。半扎后来出了10多名县团级以上的干部和7名硕士、博士研究生,与该校高质量的教学不无关系。

  陆军第四十五师师长临汝戴公端甫德政碑

  陆军第四十五师师长临汝戴公端甫德政碑是为纪念戴民权将军而立的纪念碑。德政碑位于河南省固始县三河尖镇遗址上的一个高岗上,碑高2.85米,上宽87公分,下宽85公分,碑身厚约20公分,整体为长方形,顶为半圆形。石碑从中间断为两截,虽经衔接立起,但腰身右首下边脱落,留下两公分大小的豁口。碑文中间的大字是:“陆军第四十五师师长临汝戴公端甫德政碑”。

  立碑单位包括中华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驻三河尖镇的河南省盐务收税总局三河尖分局、中央税警团第一分团。立碑者有河南省盐务收税总局三河尖分局长陈三寿、税警第一分区区长徐桐石;固始县三河尖商会主席钟瑞生及商界代表;绅界代表沈云台,农界及工界代表黄弼臣,学界代表;监利县县长商城、鄂城县县长张友伊联合为其撰文;三河尖商会书记沈望斋为其书丹。

  德政碑不仅是对戴民权将军功绩的纪念,也是三河尖人民对戴民权将军在维护地方平安、救灾防疫、扶危济困等方面的感激之情的体现。碑文详细记述了当时三河尖的地理位置、管辖隶属、繁华盛况及戴部在三河尖的作用等内容,是一份重要的历史资料。戴民权功德碑得益于黄郢村黄海堂、顾长芬二位老人悉心保护,得以留存于世。

  陆军第四十五师师长临汝戴公端甫德政碑主要记述了戴民权将军在驻防三河尖镇期间的德政和功绩。

  碑文的主要内容:

  三河尖位于淮河之滨上游,是安徽、河南两省交界的水运交通枢纽,分成东西两岸,依淮河为界,由两省共同管理,东岸属六安(英是六安的古称)霍邱县管辖,西岸隶属固始县,过去号称重镇,当时镇子上非常繁华,河里的桅杆像树林一样密集,街上商店林立,排列整齐,商业贸易兴盛,有“小上海”之称。。

  1932年,春夏之交,连降暴雨,三河尖被大水淹没,镇子上可以行舟。放眼望去,水中到处是等待救援的人。镇子上的大人孩子,只能在高地上避难或者借船和楼房逃生,洪水滔天,大麦小麦淹没,夏天很快就过去了,大水逐渐退去,路上到处是饿死的人,存活的人脸上全是因为吃野菜而呈菜色。哀鸿遍野,哭号满地。极目望去活着的人都是长期营养不良,在水中长时间浸泡的难民,是许许多多无家可归的人。

  戴师长当时驻扎在固始县城,在维护地区局势,保持地方平安之余,念念不忘抚育三河尖的老百姓。饷捐巨款和大宗的面粉,经过请示上级,减免赋税。这些面粉当时都是溯淮而上到达三河尖的。同时征聘城乡公正士绅,设立赈济组织,调查老羸妇稚,不得滥报数字,按人口计发面粉……

  水灾后疾病蔓延,戴师长筹集药物,不惜药物珍贵,控制疾病,阻止蔓延。招揽中西医术人士,联合起来,亲自过问,药到病除,没有因为灾后大疫而死人的事情发生……

  水患和疾病时至今日得以控制,老百姓都在口口用童谣传颂,戴师长的和乐平易的美德怎么能到达这样的地步啊?沐浴在恩德之中,庇护在恩泽之下。如同饮食一样养育黎民百姓。

  当年秋天,突有悍匪万余人入攻三河尖……烧杀淫掠,离三河尖近在咫尺,且扬言进占三河尖,老百姓非常恐惧,相向而泣,只能坐以待毙,消息传到固始,戴师长为了招揽人才而操心忙碌,废寝忘食,礼贤下士,求才心切,不分文武,优先启用……

  匪犯南岸,戴师长不卸征衣,指挥若定,分遣劲旅迎头痛击,斩获无数,匪乃大奔。南照集之匪畏惧戴师长威武,狼狈地夜里逃跑了。这场战役也显示了戴师长神武不测,三河尖人则交口称赞……

  三河尖的百姓对戴民权将军的救灾防疫、扶危济困,救老百姓于水火,过上安定日子,为表达三河尖百姓祈愿戴师长添福禄,增仁寿,彰显了戴师长功绩,特立碑就是为了备他日战史资料,兼作后人循良的镜子。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仅代表文章作者的观点,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与本站无关,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图片来源基于CC0协议的免版税图库,如有疑议请告诉我们,投诉邮箱:1613598000@qq.com

上一篇:戴安澜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