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玉贞简介 姜玉贞(1894年—1937年),字连璧,是山东菏泽人。他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父亲早逝,由母亲抚养成人。1913年,姜玉贞在陕西招兵......
姜玉贞(1894年—1937年),字连璧,是山东菏泽人。他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父亲早逝,由母亲抚养成人。1913年,姜玉贞在陕西招兵站报名参军,随后在军中逐渐升任至班长、排长、连长、营长等职。北伐战争胜利后,他进入中央军校学习,毕业后担任山西陆军第三团上校团长。1934年,姜玉贞被任命为晋绥军第一九六旅旅长,奉命北上抗日,驻防雁门关一带。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姜玉贞率领部队奔赴抗日战场。9月29日,他奉命死守原平至少7日,以掩护友军在忻口的布防。10月10日夜,守城任务完成,姜玉贞率部突围时,不幸中弹牺牲,时年43岁。
1894年春,姜玉贞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因家里土地不多,难以维持全家生计,所以就又开设了粉坊来补充营生。贫困的生活和长期的耕作劳累,其父姜乃普过早地积劳成疾,在姜玉贞出生之前就撒手人寰,其母潘氏,终生守寡,一手把姜玉贞拉扯长大。
清朝末年,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帝国主义势力趁机侵入中国,大肆掠夺财富,社会一片黑暗,广大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姜玉贞母子孤苦无依,仅依靠家中的几亩薄田糊口,每当青黄不接,需亲友接济才能渡过难关,生活更是可怜悲惨。
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虽然极度贫困,但姜玉贞母亲展示给姜玉贞的始终是“穷有志气,勤俭持家”,在母亲的影响下,姜玉贞从小就养成了勤劳勇敢的优秀品质。为了减轻母亲的负担,他七八岁时就开始帮着母亲推磨、拉碾、打水、拾柴,并随同母亲一起去田间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农活。那时候,姜玉贞虽然年幼个矮,但干起活来却很精神,街坊邻居都夸他勤劳能干、聪明懂事,俨然一个小大人。
随着年龄的增长,家庭的重担逐渐落到了姜玉贞身上。社会的黑暗,生活的艰辛,让他深深痛恨帝国主义的侵略欺凌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剥削。他认为,要摆脱困境就只能去当兵,驱逐在中国的帝国主义势力,铲除那些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贪官污吏和土豪劣绅,改变穷苦百姓的命运和处境。
1911年,辛亥革命结束了清王朝的统治。年满18岁的姜玉贞,觉得自己长大了,应该到外面闯一闯,便向母亲提出要去当兵。可是,他的母亲哪能让这个自幼丧父的独生子在那兵荒马乱的年代里再去当兵呢!母亲的劝说阻拦,没有动摇他要当兵的念头。次年,姜玉贞得知了菏泽正在招兵的消息,竟瞒着母亲私自跑到菏泽招兵站报了名。这是姜玉贞第一次报名参军,但是在母亲的极力阻拦下,姜玉贞这次从军最后还是以失败而告终,虽然他当兵的要求已被部队批准了。
姜玉贞性格倔强,他想做的事情,不管阻力多大,都要千方百计去完成。当兵未成并没有使他灰心丧气,反而让他认识到是自己私自报名当兵,伤了母亲的心。于是,他改变方式,经常坐下来与母亲拉呱,向母亲述说自己的志向。后来,母亲渐渐觉得,儿子老留在自己身边也不会有什么出息,于是就决定随儿子的心愿。
1913年秋,陕西督军陆琅斋部到菏泽招兵。姜玉贞得知消息后,急忙放下手中未完的农活,怀着激动的心情奔到菏泽招兵站。不巧的是他赶到时兵员数额已满。但他不放弃,硬是与招兵管事软磨硬泡,最后就把他作为“备补兵”带到了陕西。
到了部队不久,姜玉贞便由“备补兵”转为正式兵,并被编到商震团当士兵。1916年秋,陈琅斋被地方军队陈树藩赶走,部队随之解散,他又跟随商震投靠了山西督军阎锡山。
旧时代的军队极为腐败,军队纪律涣散,军事训练废弛,官兵吃喝嫖赌成风。姜玉贞出淤泥而不染,他在部队从不贪图安逸,总是认真学习操练。他身材高大魁悟,体格健壮,练习刺杀就像饿虎扑食一般勇猛,练习对打别人都不是他的对手。因此姜玉贞在士兵中颇有名气,深受大家的赞赏和喜爱。
姜玉贞吃苦耐劳,踏实肯干,很快就被提升为排长。1917年,他被选送到山西陆军第一混成旅干部营学习受训。在此期间,他勤奋刻苦,如饥似渴地学习文化知识。为了加快识字速度、解决读书困难的问题,他专门做了个识字本随身携带,把一些生字写在本子上,还标上各种易记易懂的符号,以加深记忆。白天学习时间不够,他就在夜里加班加点。由于勤奋好学,姜玉贞进步很快,文化知识和军事操练考核成绩均名列前茅。
姜玉贞学习受训期满后,重新回到原部队担任排长。他对士兵要求严格,操练不搞花架子,并再三教育士兵,要脚踏实地,勤学苦练,练出真正的本领和强硬的功夫来对付敌人。他对士兵亲如兄弟,从不打骂,特别是对待那些贫苦出身的士兵,他更是照顾有加,有时还对经济上有困难的士兵给予资助。由于他带兵有方,被杨士元(山东滕县人,当时任旅长)从排长接连提拔为连长、营长。北伐战争结束后,姜玉贞被选拔进入国民党中央军官学校学习,结业后,被任命为陕西陆军第三十二师第三团上校团长。
1930年,在阎锡山、冯玉祥等讨伐蒋介石的中原大战中,他亲到前线督战,率领全团官兵奋力冲杀。在一次激烈战斗中,他胸部中弹,被割去了一叶肺。由于他骁勇善战,在晋军中获得“猛将”称号。
1934年,姜玉贞晋升为晋绥军第六十六师第一九六旅旅长,被授予少将军衔,驻防阳泉,同时兼任石太铁路修防司令。
姜玉贞当了旅长后,每月的薪水有四五百元(银洋),经济条件很好,生活待遇优厚,他依旧保持着艰苦朴素的生活习惯。行军时,他与士兵同餐共宿,从不搞特殊化。他的战马时常会让给伤病士兵骑坐。1937年9月,他率一九六旅在奔赴抗日前线的行军途中,一个随从士兵病倒了,行走困难,他将战马让给生病的士兵骑,与其他官兵一样徒步行走。参谋长蔡保忠知道他肺部做过手术,一劳累就喘个不停,再三劝他注意身体,可他总是说:“不要紧,适应一下就会好的。”
姜玉贞的母亲和妻子儿女居住在阳泉。每次回到家里,他嘱咐家人一定要省吃俭用,粗茶淡饭就可以。他穿衣服很朴素,除了必须穿的军服外,内衣大都是穿妻子做的粗布衣。他经常教育官兵要注意节约,尽量多省一些钱,寄回去贴补家用。他还每年都要从自己的薪水中拿出一部分钱,交由参谋长蔡保忠积存保管,以随时救济身边那些有困难的穷苦官兵。
姜玉贞当兵20多年,始终保持着农民的本色。他深知农民视庄稼如同生命,每逢行军都一再要求官兵必须爱护老百姓的庄稼。在一次急行军时,由于饮食供应不及时,官兵们又饿又渴,他的一个护兵偷偷去地里拔了几个胡萝卜,被姜玉贞发现后,当即教育了那个士兵,严令他把萝卜送回地里,并且警告全体官兵:谁若再犯,一律按军纪论处。
本文来源于网络,仅代表文章作者的观点,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与本站无关,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图片来源基于CC0协议的免版税图库,如有疑议请告诉我们,投诉邮箱:161359800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