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到底该叫嬴政还是叫赵政

发布时间:2023-05-26 10:54:32   来源:潇湘历史百科    语言:【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字号:

先秦时期,“姓”与“氏”并不是一个意思,是先有的姓,后有的氏。“姓”指人所生也,表示家族的血统。上古时期是母系社会,你看“上古八大姓”中,均有女字旁或女字底,例......


  先秦时期,“姓”与“氏”并不是一个意思,是先有的姓,后有的氏。“姓”指人所生也,表示家族的血统。上古时期是母系社会,你看“上古八大姓”中,均有女字旁或女字底,例如“姬、姚、姜、嬴”等姓。“姓”的意义重大,同姓则同血缘,为同一个祖先,同姓者不婚。下面潇湘图说历史就给大家分享一下秦始皇到底该叫嬴政还是叫赵政,感兴趣的朋友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秦始皇到底该叫嬴政还是叫赵政

  秦始皇到底该叫嬴政还是叫赵政

  可是随着子孙不断繁衍,同姓者的人数愈来愈多,于是许多家族或部落便迁居他地去过活,为了能够区分各个部落,他们开始以地或山、河等字为称,以示区别,渐渐就发展成了氏,也就是说,氏其实是姓的一个分支。赵国与秦国都是嬴姓赵氏,因为他们是同一个祖先——“造父”。太史公写:“穆王使造父御,西巡狩,乐之忘归。徐偃王反,穆王日驰干造父造父里马,攻徐偃王,大破之。乃赐造父以赵城,由此而为赵氏”(《史记·赵世家》)。

  又有:“秦之先为嬴姓。其後分封,以国为姓,有徐氏、郯氏、莒氏、终黎氏、运奄氏、菟裘氏、将梁氏、黄氏、江氏、脩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然秦以其先造父封赵城,为赵氏”(《史记·秦本纪》)。由此可知,秦国与赵国是一祖同宗。

  郑樵的《通志·卷二十五·氏族略》中记载:“三代(夏商周)以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妇人称姓。”这已讲得再明白不过,三代以前,男子称氏不称姓,而嬴是始皇的姓,赵才是他的氏,因此,我们对始皇正确的称呼应为赵政,而非嬴政。

  古来著作,多也是称始皇为赵政,最为著名的便是司马迁的《史记》,此书从头至尾也没有称始皇为嬴政,倒是在《史记·楚世家》的篇章里,太史公称始皇为赵政,书中道:“十六年,秦庄襄王卒,秦王赵政立。”唐代司马贞的《史记索隐》里道:“(始皇)生于赵,故名赵政。”宋朝的《太平御览》里有:“赵政不增其德而累其高,故灭。”还有宋朝罗泌的《路史》种言:“二十有九世,而赵政替周,号始皇帝。”因年代久远,现今大家对“姓氏制度”已模糊不已,只知始皇姓嬴,名政,便用嬴政来称呼他,殊不知这其实是错误的称谓。

  上面提到,三代以前,男子称氏。众所周知的屈原,他可不姓屈,他姓芈,屈只是他的氏;再比如讲吕不韦,他也不姓吕,他姓姜,吕只是他的氏;还有商鞅,他自然也不姓商,商鞅最早叫卫鞅,卫是以国为氏,因他是卫国公子,又叫公孙鞅,后来他为秦国立下大功,秦国将“商”这个地方分封给了他,于是他改叫商鞅。可是卫、公孙、商,这些都是他的氏,那么商鞅究竟姓什么呢?《史记·商君列传》里写:“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没错,商鞅姓姬。可我们不能叫他姬鞅,就像我们不能叫始皇为嬴政一样。

  那么,“氏”又是如何得来的呢?《风俗通义·氏族篇》里讲:“盖姓有九,或氏于号。或氏于谥,或氏于爵,或氏于国,或氏于官,或氏于字,或氏于居,或氏于事,或氏于职。”一个人的氏是可变的,可用谥号、爵位、国家官职、封地等为氏。但氏并非人人都能有的,只有贵族才有氏,寻常百姓有名无氏。“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通志·卷二十五·氏族略》)。现假如我是先秦时期的贵族公子,姓姬,名露,若我身在卫国,我可以叫卫露;我家住西门,我可以叫西门露;我是当官的,我可以叫司马露等。别人可以称呼为卫露、西门露、司马露,可唯独不能称呼我为姬露。

  一个人的氏可随着自己身处的环境、官职、地方等变化而改变,而我姓姬,则永远姓姬,是不可变的。“氏一传而可变,姓千万年而不变。”氏可变,而姓不能变,因为姓代表着自身的血统。简单来说,“姓”是亲爹,是有血缘关系的,“氏”是干爹。我可以有很多个干爹,但就只能有一个亲爹嘛!

  客串了一把王孙公子,回到我女性的身份中来。先秦时期的女性。在未出嫁之前,用“伯(孟)、仲、叔、季”这类排行相称,再加上“姓”来表示血统,比如我姓姬,排行最末,则可称我为季姬。“伯姬者,鲁宣公之女,成公之妹也。”伯姬为《列女传》一书中记载的人物,我们可由其名判断伯姬,姓姬,是鲁宣公的长女。其实不止女性如此,男性也时常以排行相称,比如孔子,他排行老二,是以他的字为仲尼,他的哥哥是长子,叫孟皮;比如孙坚的长子孙策,字伯符,次子孙权,字仲谋;比如唐寅,排行老大,字伯虎。题外话一句,给小孩起名就可以用伯、仲这些字眼,既有文化,又显稳重。

  而女性出嫁之后,则在其姓前,冠以丈夫之氏或以丈夫之国名,比如我叫季姬,嫁给了秦国国君,我可以叫秦季姬。《春秋》里记载的杞国夫人“杞伯姬”,姓姬,家中排行老大,嫁到了杞国,故而叫“杞伯姬”。还有一些小国有自己国家的礼制,比如著名的周幽王为博美人一笑,“烽火戏诸侯”的褒姒,因褒国礼制“妇人称国及姓”,褒姒是褒国人,姓姒,因此称她为褒姒。比如:郑姬、齐姜、陈妫等都是自己的姓前加以自己国家之名。还有用丈夫谥号加己姓的,如庄姜。

  秦汉以后的姓,大多是从前的氏,也就是说,我们现在称自己的姓,其实都是氏。而姓在历史的长河中渐渐消失,甚至已有许多人不了解姓氏之间的缘由了。至于姓为何会消失?皆因当时“礼崩乐坏”,战争不断,姓氏制度变得混乱,并且姓成了最没有用的关系,秦国打赵国,不会因为是同宗同姓同氏,就不打你。此时的血缘关系已经丝毫不起作用,反而氏表示的“地缘”更具作用,是以氏取代了姓。

  而名也取代了字跟号。众所周知古人都有字与号。《仪礼·士冠礼》中道:“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君父之前称名,他人则称字也。”在古时,直呼其名是不礼貌的行为,只有长辈才能叫其名,平辈一般称呼字,晚辈则尊称号或先生。当然不止男子有字,女子长到15岁,也可有字。《礼记·曲礼上》记载:“男子二十,冠而字,父前子名,君前臣名。女子许嫁,笄而字。”

  记得《红楼梦》中,宝玉初见黛玉,便问黛玉可有表字,黛玉说没有,就是因为彼时她未到15岁,因此无字。宝玉便给她起了一个“颦颦”。后来探春黛玉等一同起了诗社,大家都起了号,黛玉便有了别号“潇湘妃子”。值得一提的是,古人的“名”与“字”大多为长辈所起,自己并无权利做主,可号却是全凭自己喜好,起多少个也没关系。比如苏轼,号东坡居士,我们爱称他为苏东坡。又有郑燮,号板桥,我们爱叫他郑板桥。又比如孙中山,名文,号逸仙,看过徐克导演的《黄飞鸿》便知,电影中都称其为孙文或孙逸仙的。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仅代表文章作者的观点,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与本站无关,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图片来源基于CC0协议的免版税图库,如有疑议请告诉我们,投诉邮箱:1613598000@qq.com

TAG: 秦始皇 嬴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