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上最奇葩的高利贷“京债”

发布时间:2023-05-25 09:48:10   来源:潇湘历史百科    语言:【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字号:

自隋唐开科举以来,寒门学子们获得了出将入相途径。再贫穷的学子也可以通过读书实现入仕的理想。文人笔下我们经常看到贫穷学子金榜题名以后走上仕途,迎娶白富美的理想化演......


  自隋唐开科举以来,寒门学子们获得了出将入相途径。再贫穷的学子也可以通过读书实现入仕的理想。文人笔下我们经常看到贫穷学子金榜题名以后走上仕途,迎娶白富美的理想化演绎。下面潇湘图说历史就给大家分享一下中国古代史上最奇葩的高利贷“京债”,感兴趣的朋友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中国古代史上最奇葩的高利贷“京债”

  中国古代史上最奇葩的高利贷“京债”

  但在现实中,很多寒门学子考中科举以后往往要经过漫长的观政候选期,有时还得为赴任而大举借债,正式上任后又不得不为偿还债务而贪赃枉法,从而入狱。在历史上还专门为这种专门放贷给在京的新选官吏的高利贷起了个名字,叫京债。

  京债起于唐代,盛于明清时期,在明代尤为常见。京债是科举制度的伴生品,寒门学子由于家境贫寒,没有强大的经济基础作为支撑,在京城中举以后,往往需要长时间的等待才能正式授官,还要花钱和座师、同年、乡里交游,巴结负责选官的官员,花费远远超过了学子的经济承受能力,不得已之下只能向富商钱庄借钱,承诺上任之后偿还。

  “明朝选士,由乡试而会试,由会试而廷试,然后观政候选,可谓严核之至矣。”明朝,一个普通学子想当官,首先要通过科举考试,然后经过三个月的观政期,除了一甲和少数人以外,其他人通通发往吏部待选,等到有相应的官职出缺再授职。

  科举每三年进行一次,一次往往有数百名学子中举。刚开始时,大部分的学子一般只需等一两年便能等到合适的官职走马上任。但随着待选人数越积越多,有些学子往往要十多年才能等到一个合适的职位。

  《明实录》记载:自成化十一年至今二十年间,举人监生听选者积至万二千余人,吏员冠带未仕者至三万三千九百余人,大约候选十三四年方得取。

  这些待选的士子没有皇帝恩准,不能轻易离开京城,可“洛阳米贵”,开支不菲,贫困的士子们不得不四处举债,借钱过日,长此以往,这些士子们便积累了巨额的债务。

  明朝大才子,张居正的同科进士王世贞便评说过京债一事。

  嘉靖五年,王世贞考取进士时,他当时在京城的一年花费将近300两,同科进士一年节省用银的也要接近100两。等到万历年间,进士们“蛰见大小座主,会同年,及乡里官长酬醉,公私宴酸,赏劳座主仆从与内阁吏部之舆人,比旧往往数倍’,此外还有“裘马之饰”等,一年的费用达到银六七百两,“无不取贷于人”。

  京债的利率又奇高,“选的新官取京帐的,俱是六折,六两算十两,每月十五利。不消一年,只六十两,连本就该三百两”,借60两银子,只一年下来便能利滚利到300两,这恐怖的利率比现在的高利贷还高了数倍。

  除了吃喝花销以外,到明朝中期吏治腐败,士子们如果想获得优差,就必须花钱打点负责的官员。

  “进士选馆,百计钻营...一千两选通判,二千两选知县,三司首领、州同、州判皆有定价。许多人又加些银子,不论年分,即刻选出。”

  借钱的士子大多家境贫寒,当官以后,合法的俸禄收入远不足偿还这笔债务。为了还钱,这些士子除了贪污枉法,也别无途径了,因此王世贞发出了“将来何以教廉”之叹!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仅代表文章作者的观点,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与本站无关,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图片来源基于CC0协议的免版税图库,如有疑议请告诉我们,投诉邮箱:1613598000@qq.com

  • 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