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起历史来,大多是按照朝代顺序下来的人名、时间、地名、战争、宫廷斗争的组合,看过之后,知道了一些历史故事(也包括大肆戏说的历史故事),这充其量也就是知道点故事而......
唐太宗实行科举考试的时候,看到应试的学生鱼贯而进考场,高兴地说:天下英雄都进入我的圈套了。
隋唐以后,科举考试就是官僚进身的主要途径,也是产生“官”的最主要的方式。总结说“科举考试”就是封建社会皇帝选拔文官替他管家的制度。
谁在养活皇帝、官僚、军队
《红楼梦》里描写说有一次过年,宁国府的佃户前来缴租,曹雪芹给列出了清单,分实物和现金银子两大类。这时候贾珍对佃户乌庄头说:“不向你们要向谁要?”
这句话充分显出官僚地主对于农民的剥削状态。就是说皇帝、官僚们的繁华奢靡生活用度全都由农民来供养。农民生产的经济基础只有土地,是农民在土地上的劳作供养着奢靡的官僚贵族和统治者。
汉代晁错说了这样一段话:“春耕夏耘,秋获冬藏。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凉。四时之间,无日休息”。天天都是工作日,没有假期,而且生活还是在水深火热之中。
值得一提的这还是在“文景之治”的时代,要是在别的昏君当政的操蛋时代,那就更难想象了。所以,那时的农民生活可不是田园诗人们在诗歌作品中的描述,只是他们的想象或是理想罢了。
农民当实在活不下去的时候,只好拿起锄头来起义,用这种方式让自己得以活命。李自成起义时候,向农民发出的号召是:“迎闯王,不纳粮。”
这种号召几乎在历次起义中都有相同相近的提法,可知农民们的起义目的其实就是简单的、朴素的为了生活而斗争。斗争的对象自然就是搜刮他们工作成果的官僚、地主、统治阶级了。
唐代诗人王昌龄的《出塞》如此写到: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首诗形象的写出了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中中原和北方少数民族的关系,那是兵戈铁马的连年战争关系,而且曾一度被北方少数民族打进长城,造成政权一度分裂,而且还有元、清两代被其全部统治。
北方少数民族入侵之后,当然会有勇士站出来抵抗。宋室南迁后,宗泽曾对宋高宗说:河东、河西的人民纷纷起来勤王救驾,甚至在脸上刺字表示和金人势不两立,他们都是忠义之士啊;您现在却把他们看成是盗贼,岂不是裭夺了天下忠义之气而自绝于民吗?
古代的英雄们正是尊重人民群众的抗战力量,所以得到人民群众的爱戴,也符合人民的愿望,得到人民群众的爱戴,也符合人们的愿望,得到人民的支持,成为被我们爱戴的英雄。
汉奸的祖宗和后裔
“儿皇帝”这个自称,使五代时的石敬瑭成为中国历史上汉奸的祖宗。他求得契丹的帮助后,被契丹人封为“皇帝”,又把燕云十六州给了契丹,每年还给巨额资金做为供奉又自称“儿皇帝”。
被外族侵略的时候,我们的中国也不全是受人们爱戴的英雄,而且投敌的汉奸数量更多。用南宋太学生对当时汉奸的评说就是:“其庸缪不才、妒贤嫉能、动为身谋、不恤国计……,所谓社稷之贼也”。近代的汪精卫、周佛海之流皆是此类。
要活命须自救,要自救须变法
面对社会矛盾的激化、异族的入侵,一些有识之士就提出来变法改革的主张。清代康有为对光绪皇帝曾说:“能变则存,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
古代的君主专制制度下,社会问题就在于官僚贵族地主对土地的兼并,与之对立的农民则遭到严重剥削,农民无以为生就发动了起义来抗争。所以用变法来缓和、缓解这些问题,成了历代君主维护自己政权的自救手段。
清朝的最后七八年间,慈溪太后也开始实行变法立宪,但颁发的《宪法大纲》却这样说:“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久尊戴”。“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
可以看出,这位老佛爷还是在抱着君主专制的美梦,结果,变法毫无悬念的失败,之后,清朝很快就灭亡了。跟历史上的数次大变法一样:失败之后,政权也很快就都灭亡。其实他们所遇到的危机,是产生在官僚、贵族、地主对农民的剥削之上,不改变社会制度,是不可能改变那些矛盾的。历史上的数次大变法,其本质几乎都是为了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并不是改善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而人民群众诉求的也正是一个基本的生活而已。
辛亥革命之后,1912年9月3日,孙中山在北京发表演说,指出:“中国去年之革命,是种族革命,亦是政治革命”,这句话确认了辛亥革命的民族民主革命性质。
从此,封建制度彻底瓦解,中国人走向了共和,中国古代的君主专政历史也就画上了句号。
本文来源于网络,仅代表文章作者的观点,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与本站无关,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图片来源基于CC0协议的免版税图库,如有疑议请告诉我们,投诉邮箱:1613598000@qq.com